青菜年糕汤

一箪一瓢,一期一会。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025年11月2日

2024年观影看剧小结(上):电影与现场

作者:青菜年糕汤

在2025年即将过去之际,先把2024年的观影看剧小结补上。

这一年新电影里,没有哪一部让我特别印象深刻。

如果一定要有一个的话,我会选择**《沙丘2》**。

我是在一个20米高、1.43 : 1比例的一代激光IMAX影院看的,真的是不一样的体验。画面、场景太好看了,而且比预想的丰富——在我快看腻沙子时,镜头转向黑白星球,两个半小时就不会难熬。希望下一集能像《阿凡达》一样,再多拍几个风景不一样的星球。出影厅看到商场窗外的青山、蓝天、白云,仿佛瞬间扫清了吃了一嘴的沙子——电影真是造梦的艺术啊。剧情我完全不能接受,但这并不重要。

**《周处除三害》**​很合我胃口的电影。故事情节足够商业,有创意但又在熟悉的故事框架内。同时又有足够的文艺气质,比如略微的超现实,以及精致的音乐和摄影。高潮部分有点太“昆汀”,让整体风格略显不伦不类,但还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还看了**《坚如磐石》​和《年会不能停》**,也都还不错。

再来说动画电影。

照例看了每年的柯南剧场版**《黑铁的鱼影》**。这一部不错,剧情紧凑不糊弄,很难得。在人物形象上,哀、兰、甚至圆子都更独立、立体,也很难得。但相应的,往年剧场版中浓墨重彩的奇观,变得不美、不炫酷。难道这是个不可能三角?即使很出色,跟十几年前的神作相比,我觉得最大的不同在于气场、气氛、感情不足——但我也不清楚到底是作品本身的区别,还是我长大了。

间谍过家家剧场版**《代号:白》**​比柯南更适合成年人,剧情、情感、笑点俱佳,甚至比它的电视版更对我胃口。影片融合了很多经典作品,经典元素,在这么欢乐的片子里反派的塑造居然能让人感觉到军国主义的恐怖。

其实间谍过家家这个IP涉及到挺多政治问题的,关于女性主义,关于战争与和平等等。但我一直没弄清楚这个IP的创作者的真实倾向——到底是对这些看透后的热诚歌颂和反讽,还仅仅是缝合元素、迎合观众的虚无?

看了**《头脑特工队2》(Inside Out 2)和《星愿》**Wish。迪士尼、皮克斯的动画真的可以算是这个时代通俗艺术的公约数和巅峰,从任何一个层面看都精致、完美、浑然天成。尤其可贵的是,这种完美并不乏味。比如《头脑特工队2》构建了一个有挑战的设定,还能反映当下的新思想和独特表达。而《星愿》作为儿童向作品,居然开始触及“革命”这样的话题。两者都是很完美的作品,但它毕竟不是主要给成年人看的,所以不足以让我兴奋。

又补了一些老电影。

第一次看李安的**《卧虎藏龙》**。非常喜欢。我觉得这是一部各方面平衡、做到极致的完美国际商业片。该简单时简洁干净(故事完整,不横生枝节,主旨易懂,能让全球观众有共鸣),该复杂时又细腻考究(服化道、摄影的细致和对美学的追求,在思想上也时有装饰性地“故弄玄虚”)。该有创意时匠心独具(如竹林戏),该沿用经典范式时又自然坦荡(如武打)。浅看时轻松愉快,深挖也有足够内容(比如对情欲的隐喻,我看时没太看出来,但后来听了讲解,觉得并非牵强附会)。也难怪它能带中国武侠走向世界。日本常用“东方元素的瓶子装人类共通的水”来获得西方的欢迎,李安在这个范式上更胜一筹——他把这样的反转做了更多层,挖到最深层,依旧有真的东方神韵。到了哪一步,你已经分不出这是中国的特色,还是人类共通的本质了。

看了两部007电影。挺喜欢1964年的**《007之金手指》(Goldfinger)。难以想象那是六十年前的电影。虽然剧情在今天看来有点粗粝甚至不正确,但瑕不掩瑜。有些桥段现在看都觉精彩,能想象在当时该有多惊艳。反观2015年的《007:幽灵党》**(Spectre),既无爽感的大场面,也缺乏有趣桥段,就更凸显剧情之烂。

看了1997年尼古拉斯·凯奇的**《空中监狱》**(Con Air)。剧情量大管饱的有诚意的动作商业大片。

还看了两部经典的国产喜剧,《疯狂的赛车》​和《天下无贼》,都是幽默与剧情俱佳的精品。

总结完电影,再来说说这一年看过的各种现场。

最难忘的是在大西洋城听​罗大佑的“同学会”巡回演唱会。几年前开始对音乐感兴趣,就特别喜欢罗大佑的作品。无论是充满时代底蕴的文本,还是风格多变的编曲。这次我买了第三排的票,是第一次坐得这么前面看音乐会,但真的值。罗大佑的现场的感觉太好了,一举一动都在调动听众的每一个细胞,甚至直勾勾地盯着观众的眼睛交流,那种几十年沉淀下来的经验不是别人能轻易模仿出来的。七十岁了还能唱下来两个小时,对音乐的热爱和体力都让人佩服。几乎全是耳熟能详的歌曲,非常美妙的一个夜晚!

冬天在波士顿歌剧院看了节日限定的芭蕾**《胡桃夹子》**。第一次看芭蕾,也是第一次看《胡桃夹子》,很精彩。服化道很丰富,场景切换频繁,还有不少幽默桥段(尤其是标志性的熊太可爱了),很适合过年的合家欢。音乐听起来相当舒服,比大多数音乐剧的更舒服,果然古人的审美值得信赖。

在百老汇停演**《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之前,我终于去“看”了,也是很难忘的体验。场景和道具布置得极用心,演员也专业又投入。要是单纯把它当“戏剧”来看,确实有点形式大于内容,但如果把它放到“沉浸式体验”(比如环球影城、剧本杀、鬼屋)这样的范畴去比较,在质量上是降维打击的存在。

在西安旅游时,我在华清宫看了实景演出**《长恨歌》**。票价在国内不算便宜,但演员人数蛮多,可以理解。大多数是比较普通的舞蹈表演,但也有几处让我眼前一亮的创意,尤其是舞台装置。大概是为了舞台效果服务,故事情节比较零散,一个多小时《长恨歌》都没有念完,只选了几句意象扩展成整场戏。

在哈佛看了​黄西的脱口秀专场“This Asian Hates Asian Hate”。此前我对他的印象是:无论在中文世界还是英文世界,他都已脱离脱口秀一线。场地是学校里租的一个阶梯教室,不像别人在剧场里的演出气派,也似乎应证了这一点。但没想到那是我目前听过的最精彩、最好笑的脱口秀现场。One-liner是非常费创造力、费灵感的做法,虽然这个专场里的One-liner不如他炉火纯青时那么多,但笑点依旧是非常密集。

有个比较有意思的观察:虽然是英文专场,现场观众大多是能说中文的华人,票上甚至印着“talk show”这种从中文倒译回英文的写法。而我以前看过几个华裔脱口秀演员的专场,观众里甚至亚裔都不是主流。或许一代移民讲的段子,更能让一代移民或华侨产生共鸣吧。

我还在现场看了​巴黎奥运会闭幕式。前面写了文章记录我的法国之行。这场闭幕式有不少有意思的瞬间,但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最震撼的是亲眼看到汤姆克鲁斯几乎从我头顶降落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