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菜年糕汤

一箪一瓢,一期一会。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025年9月27日

法国的流水账(下)

作者:青菜年糕汤

《法国的流水账(上)》

继续整理一年前出行的游记。

8月7日

上午去了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近年来我对中国艺术比较感兴趣,所以这个馆对我的吸引力不亚于卢浮宫,更远超奥赛。

特展是“简素为绚”,讲的是中国八至十八世纪的单色釉瓷器。从白色开始,每个展厅一种颜色,藏品丰富,布展审美也很在线。展览的结尾用二三十件不同颜色的瓷器排成一道彩虹,既是总结,也是呼应“简素为绚”的点睛之笔。

常设展的藏品没有什么大名品,但整体质量很高,大饱眼福。

易县罗汉可能算是个名品。这是辽金时期的三彩塑像,惟妙惟肖,堪称写实主义巅峰。现存十尊,这里有一尊,大都会博物馆有两尊我经常看,宾大的博物馆有一尊我后来九月就去看过,希望以后有机会打卡另外几尊。

馆内也有些现代艺术作品。从大厅的红柱子,到馆里的青铜神兽,再到建筑外立面佛龛一样嵌着的神兽,都是蒋琼耳的作品。现代艺术作品多如牛毛,但难得见到能真正打动人、让人感觉到美的作品。这些作品能感觉到创作者的用心,也与整个博物馆的环境很契合。大概巴黎的艺术市场还是很卷的,不像美国人傻钱多,养活了一堆不学无术的混子。

午餐信步走进一家餐厅,第一次吃到了蜗牛——用蒜蓉黄油焗制的勃艮第蜗牛。感觉肉本身跟田螺、海螺的也差不多,并没有很惊艳,也没有很黑暗。但焗得真的很好,所以就很好吃。

下午去了凯旋门,在门下走了走,但没去排队登顶。然后就从凯旋门出发,沿着香榭丽舍大街一路走到协和广场。看到边上的官方纪念品商店门口排着长队,就没进去。旁边还有个小皇宫博物馆,本不在计划中,但看时间还多,就也逛了逛。

晚上去看举重比赛。这场买的是内场票(不是我多看重这场比赛,而是法国人饥饿营销玩得好,当时只能买到内场票)。除了离比赛舞台近,也有一些难得的互动机会:在赛前的暖场环节,吉祥物弗里吉走到过道,我顺利和它合了影。中国选手侯志慧惊险卫冕,散场时她非常社牛地走到过道,接过观众的手机自拍合影,我也收获了一个合影。


8月8日

上午去先贤祠。我在这个系列开头已经讲了这天早上在公园里晒太阳吃可颂的事。当天回住处后告诉W同学,得到认证——这说明我已经很巴黎了。

先贤祠的正厅空间宏大,雕梁画栋,雕塑壁画林立。地下一层是诸多先贤的墓:伏尔泰、卢梭、雨果、居里、大仲马等等。在这里,真的是重重叠叠凝结的历史。

先贤祠可以登顶观光,也别具一格。这里不像凯旋门那样要排很长的队伍才去顶上,价格好像也便宜得多。登顶的楼梯一部分在室内,一部分在室外。先贤祠本身不算高,但巴黎也没什么太高的楼,所以并不是像在纽约、芝加哥的高楼内俯瞰的感觉,而是几乎平视地将整个巴黎尽收眼中,埃菲尔铁塔等地标尽收眼底,目光所及甚至能看到远处的山。

但让我感觉最有趣的是,走室外楼梯到顶的过程中,会经过先贤祠的屋顶。虽然并不真能在屋顶上行走,但近在咫尺,就隔了一个围栏,坡度也不高,看上去很适合侠客们行走。这场景瞬间击中了我——啊,这就是诞生了《刺客信条》的国度啊。

从先贤祠出来,走进了一家餐厅。我发现,作为一个J人,我在吃上却是个P人,是个绝对的体验派。独自出行的一个妙处就是不用花时间精力绕路去某个评价很高的餐厅。路边随意看着招牌走进去,点几个自己想吃的菜,好吃是意外之喜,不好吃也没浪费时间。这家餐厅是法式和日式的融合菜,很合我胃口。

饭后往北向巴黎圣母院走。2019年娘娘庙火灾,当时还在修缮,没法进。但是在外围观热火朝天的修缮工作也别有趣味,密密麻麻的脚手架也是一景,与建筑外立面的繁复浮雕和花窗玻璃相映成趣。

再往北过河,经过市政厅,来到了蓬皮杜中心,在那里待了一个下午。虽然久仰蓬皮杜的大名,但我对现代艺术的兴趣并没有这么大,本来没计划去。但因为得知它即将闭馆五年,本着“来都来了”的心态去了。感觉质量还是挺高的,虽然不是我的菜。

晚饭与W同学他们约了在十三区吃饭。

我到得有点早,就在附近逛逛。看到一个公园里好热闹,草坪上坐满了人。原来是大屏幕上在直播奥运会男篮半决赛,法国对德国。我到的时候比赛只剩几分钟。当宣告法国战胜的哨声吹响,整个草坪洋溢着欢乐的掌声和口哨。这氛围,没准比比赛现场的还要动人吧。就随便走走,也能遇到这样的精彩瞬间。

晚餐是在一家越南餐厅。越南曾是法国殖民地,当然会有很多越南人反向“殖民”法国,自然能吃到正宗的越南菜。餐厅物美价廉,还送了很多牛骨。说是牛骨,但上面肉可也不少,感觉光啃骨头都能吃饱。

饭后在附近散步,路过法国国家图书馆,想着伯希和带走的敦煌文献没准就近在咫尺。


8月9日

这一天的主角是卢浮宫。

在去卢浮宫的路上,在左岸的花神咖啡馆打了个卡。在读了《存在主义咖啡馆》后,我对这个当年存在主义哲学家们阅读、写作、聚会的场所悠然神往。但真到了现场,想到斯人已逝,世异时移,我也不喝咖啡,没什么好逗留的,拍了张照匆匆离去。

到了卢浮宫门口的卡鲁塞尔花园,看到奥运主火炬——一个银色的热气球,又是一阵拍照留念,然后进罗浮宫。

罗浮宫的人不算多。我没有刻意安排行程,但还是在不到一小时里看到了所谓的三大镇馆之宝——断臂维纳斯、胜利女神、《蒙娜丽莎》。可能是因为太熟悉了,虽是第一次见到实物,却没有什么波澜。

尤其是《蒙娜丽莎》,这可能是卢浮宫人最密集的地方,一整个厅都是排队看这幅画的人,但即使等排到了最前面,也离了好远,远到即使用复制品代替我也未必能发现。在这样的环境下想要与这幅作品神交是不可能的,合影留念而已。倒是在去看《蒙娜丽莎》的路上,看到了《岩间圣母》,并毫无干扰地近距离欣赏了好久。

卢浮宫是个很偏科的博物馆,它的主要收藏就是欧洲绘画。一般我逛综合性博物馆的时候,欧洲绘画是看得最快的,因为存世数量实在太多,除了几个大名品外,实在不知道为什么要千里迢迢看。而卢浮宫因为底子厚,密密麻麻挂满了精品,一时间更是不知如何看是好。

倒是它的近东艺术收藏有点意思。

一来是因为大都会博物馆的近东区这两年装修,我有一阵子没看到了,而其中还有几件藏品出差来了卢浮宫。

二来是这里看到了大名鼎鼎的汉谟拉比法典——静悄悄地矗立在那里,没有碍事的保护罩,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但自带气场。

三来我爱近东艺术的宏大和生猛,尤其是那些本来是属于建筑的一部分的装饰品。比如一件刻有两只背靠背的公牛前身的波斯柱柱头。这个柱头有五米多高,放在卢浮宫里已经几乎是顶天立地了。人站在它面前,能感到巨大的压迫感。但想到这还仅仅是个柱头,它曾是二十多米高的柱子的一部分,而这柱子是公元前五百年的一个波斯宫殿的一部分,更觉震撼。

还有一些近东常见的拉玛苏(人面有翼公牛)石雕和有翼守护神的浮雕,不少都是一人高,甚至两人高,很是霸气。

还有好多面用城墙砖构成的浮雕, 在卢浮宫里组成了一面面的墙。大多的城墙砖都没有釉,看得出上面曾有颜色,但已斑驳。但伊什塔尔门的狮子浮雕,用的是彩釉的砖,想到在公元前五百年,曾有过这样气势恢宏又活灵活现的城门,不禁为人类而感动。伊什塔尔门的狮子浮雕存世数量不少,在很多博物馆都见过,在卢浮宫又见到很是亲切。

这些人类文明早期的巨型构建放在卢浮宫这样一个本身也是历史的一部分的建筑中,颇有几分意趣。

说到卢浮宫建筑本身的历史,就不得不吐槽它的布局和动线对参观者很不友好,毕竟它最早不是为了游客设计的。三个展翼的结构让从一头走到另一头变成了一场噩梦,腿都要断了。

我本以为对于我来说,卢浮宫会是一场盛宴,一天时间是肯定远远不够的。那天我在里面逛了八九个小时,走了两万多步,在兴奋中大概走遍了所有开放的厅。但奇怪的是,这之后我好像没有什么在短期内内重访卢浮宫的兴趣。

我想,也许是因为我的艺术史启蒙来自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它定义了我对一家艺术博物馆的标杆和期待,所以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偏见吧。

我喜欢大都会每次去都有不少精心策划的特展,那种不断变化的活力;我喜欢大都会囊括了世界各地和从古至今的艺术的海纳百川;我喜欢大都会尝试搬运或复刻一整个建筑的奇观。相比之下,卢浮宫很好,但它更多是静态的。

但当然,另外也是因为巴黎这座城市太丰富了,还有太多地方我期待着探索。巴黎本身就是一个更大更美更有历史更丰富的艺术博物馆,相比之下,卢浮宫这个人工的艺术博物馆显得黯然失色。


8月10日

这可能是我用手表计步数以来走过步数最多的一天,走了37667步。

那天我去了凡尔赛宫。

以前完全没有概念,后来才后知后觉地发现:算上花园,整个凡尔赛宫园区居然是故宫的 11 倍大。

宫殿的部分反正就是主打一个富丽堂皇,每个房间都有自己的巧思和历史。然后坐小火车去看了边上的两个大小特里亚农宫。

但这还不是行程的全部,在这些宫殿之间,是巨大的凡尔赛花园。与宫殿的房间一样,花园也是被工工整整地划分成大区域,大区域再划分成小区域,每个小区域都有各自的设计,从树木到喷泉,一直到喷泉池的雕塑,都极为讲究。正因这种繁复的设计,每走一步都能遇到一个新景,每一次转角都有小小的刺激,才让我能在炎炎烈日下不知疲倦地逛下去。

逛到五点,天色还是大亮,但我要坐火车回巴黎城区,因为晚上还有一场马拉松要看。

这届奥运会有个新创举,叫做“大众马拉松”(Marathon Pour Tous)。它不同于正式奥运马拉松那样有排名和金银铜牌,是专门为普通跑者设立的,完赛就能得到奖牌,主打一个重在参与。

这个大众马拉松与正式的马拉松比赛用的是同个场地。巴黎的八月酷暑难耐,可能是为了参赛者的生命安全着想,比赛在晚上举行。

这样的活动自然吸引了大量报名者,获得资格的过程也格外麻烦:要从奥运会前四年就开始参与相关活动,记录运动、攒积分,几年下来达到标准后再抽签。W同学的女朋友 C 同学实力与运气兼具,成功中签参赛,于是我和 W 同学去给她加油。

比赛过程中,网上可以看到选手的实时位置,我和W同学坐地铁赶到她的前面,加个油,在护栏外陪跑一小段,然后再坐上地铁赶往到下一个能守株待兔的点。在盛夏的午夜巴黎,我居然在马拉松赛道边跑步,这是我来之前万万没想到的。

C同学在这之前从来没跑过马拉松,也做好了不跑完的心理准备,但最后居然顺利抵达终点,真的太励志了!42.195公里,这需要怎样的意志力,真的难以想象。

同样励志的是,我们还见到某个挺知名的电竞选手也参加了比赛。

运动的氛围是可以传染的。虽然我知道我还远没这个能力和魄力参加马拉松比赛,但在一年后的现在,我已经报名了波士顿的半程马拉松。我最近从跑五公里开始慢慢适应,争取到11月比赛时能成功完赛半马,跑进三小时的关门时间。


8月11日

经过暴走的一天,这天整个白天都在休息。晚上去这趟巴黎之行的最后一个项目——奥运会闭幕式。

闭幕式上好多难忘的场面,但要一一细数其实也没什么意义。

就像这届奥运会的无数瞬间,就像这次法国之行的点点滴滴,对并不身处其中的他人没有任何意义,但对于当事人,这都很重要。

许多细节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去,但那种气息却常常能被唤起。是这样的瞬间、这样的气息,最终定义了我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