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我上次写《〈我与生成式AI的四个月〉的一年后》又过去了一年。“生成式AI”这个说法太拗口了,我还是改说“大模型”吧。国内的这个常用称呼,也许技术上并不是最准确的概括,但确实要顺口一点。
这一年这个领域的头条自然属于DeepSeek。
一方面是它在技术上实打实的突破,让我们在大模型领域从摸石头过河的追赶者成了引领者之一。但说实话,都已经2025年了,只要是对社会发展有些关注的人,或是对技术有些认识的人,都不会怀疑这一天的到来,这不过是我们在钢铁、船舶、纺织等产业的发展历程的另一次再现。这当然是激动人心、能为之骄傲的成就,但在澎湃的时代浪潮下,这本身只是个小浪。
我觉得它的更大的意义,或者说它真正出圈的原因,是一夜之间让国人用上了高质量的大模型。之前由于技术和成本(本质上也是技术)的限制,国内用到的大模型还比较弱,很少有能有用武之地。现在有了一个质量达到一定水平的大模型,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发现它是真有用的,自然蜂拥而至。这是属于中国用户的“ChatGPT时刻”。有了这点小火苗,以我们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应用端的大爆发指日可待。
说完DeepSeek,回到我具体的生活。
在这一年里,随着大模型更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了我的生活和工作,即使没有看到技术上的飞跃,我也对它的发展更乐观了。甚至可以说是极度乐观,以至于对人类,尤其是无产阶级的命运开始悲观的地步。
我是从2024年5月开始订阅每个月20美元的ChatGPT会员的,也是在那个时候,发布了桌面应用程序。
就是这个小小的变化,让我的使用率大大增加。如果想问什么问题,直接在键盘上按快捷键就能调出窗口。也许就比在网页上打开方便了一点点,但如果每天要进行十几场对话,每场对话又有好多来回,这个快捷键对习惯的影响是巨大的。
这不仅仅是让我很少去谷歌搜索了,更重要的是,以前一些可搜可不搜的问题,现在因为更方便了,就应搜尽搜,原来英文太长懒得看的内容,现在很容易就能看到中文整理或全文翻译。
就像公路造得越多,汽车出行越方便,汽车就越多,最后变得更加堵一样。大模型的流行不仅抢走了老牌搜索引擎的流量,也创造了更多搜索的需求。
在今天,我已经很难想象在生活或工作中有几个小时不用大模型,就像很难想象几个小时不用电、网络一样,就像很难想象哪次开车不能用自动驾驶一样。
说到自动驾驶,稍微离题记录一下:自从我七年前开始开车以来,在高速就一直用辅助驾驶。近来自动驾驶成熟,两年前开始尝试在在市区开车也用,到一年前已经开始每次开车都用了。偶有时候觉得它开得不尽如人意,而需要接管,但这样的时候是越来越少了。现在已经难以想象完全手动地开车了。
回到正题。
在写作上,平时上班时几乎所有超过一段话的文字都会交给大模型润色,省了很多斟酌词句的时间。即使风格有些怪,不像人写的,但为了效率也无所谓。这降低了发表长篇大论的成本,以至于在工作中会写得更多,虽然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真读。
在业余的写作上,恰恰相反。几年前,在大模型方兴未艾的时候,我喜欢用它润色博客的文字,可以让自己专注于实际的内容。但在今天,工作中写了太多没有人味的文字后,我反而开始觉得这些属于自己的文字,还不如多保留一点自己的风格,少一点修饰,多一点粗粝。
在我最初写博客的时候,还没有大模型,我会手工打磨我的文字。我现在甚至希望写得比那时候的更粗粝。这样等将来有一天,当这些文字成为我的数字生命的一部分,能更好地定义什么是我,这才是未来弥足珍贵的。
在编程上,不知从哪一天开始,我发现现在大模型的能力已经越来越接近我们对一个人类程序员的要求了。
在工作中,我常把代码和现有的单元测试扔给它,让它给某一段新改的代码生成单元测试。它生成的单元测试基本上放进去稍微改一下就能跑,如果碰到了问题,稍微几个回合就能改对。以至于我现在几乎没有什么单元测试是从头开始自己重写的。
据说Cursor等工具能把这一过程更加自然地融入工作流中,更加省事。我还没有用过,但并不奇怪它能做到。
我在工作之余有时要自己写一点小工具,比如最近我想把多张书法作品(条屏)的照片拼接成一张。我完全不用去找类似的工具,也不用去搜索要用哪些库实现,只要描述清楚需求,大模型能完完整整的写出来。
现在的大模型在各种问题上的可用程度之高,以至于我觉得技术的进步超过了人们应用形式和社会形态的进步。接下来即使前者达到瓶颈不再进步了,只要给后者以时间,它还是能产生出颠覆性的影响。
比如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我觉得我已经很难看到刚毕业的学生或初级程序员对于一个公司的价值。我让大模型帮我做一些需要花时间但不需要太多决策的工作(比如单元测试),比指导一个初级程序员要省时省力。这么算来,初级程序员对于公司何止没有价值,简直是负的价值。
但有人会说了,没有源源不断的新的初级程序员,怎么培养以及从中筛选出更资深的,暂时还不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程序员?
我怀疑这也并不需要。
一来,等把这一批初级程序员培养成更资深的,大模型的能力可能已经进步到可以替代资深的了,那个时候连资深的也不需要了。
二来,即使大模型的进步慢一些,暂时还不能完全替代,但也有大量的资深程序员因为效率提升而失业,以至于市面上待业的数量就可以用到地老天荒。
有的人觉得,包括资本家们也骗我们说,因为编程效率的提升,所以世界上会有更多的领域需要更多程序,就会产生更多程序员的工作。但我对此不以为然。诚然,会有更多的工作,但这些工作大概率也轮不到人类来做。
那么,现在的刚毕业的学生或者初级程序员应该怎么办呢?
我觉得未来的一段时间,还是有机会打个时间差,尽快成为资深程序员,工作几年。但当然,因为供需关系的变化,资本家没有动力像以前一样,一边培养你一边还给你发工资,甚至免费都算是做善事了。也许社会上会有短暂的这样一个形态,让一个“学校”或“师傅”来收费培养初级程序员。但这也是昙花一现,因为很快资深程序员也终将被取代。
但是,我并不是对程序员这种职业的未来产生担忧。
恰恰相反,因为一直以来,程序员这个职业所做的就是在学习新东西、并用自动化代替掉这些东西,它的本质就是在不断地取代、不断地消灭自己的工作。所以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有足够的韧性和能力面对这一变化。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上只要有工作,它就能成为程序员的工作,至少是头部的一批程序员的工作。
我觉得,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做的工作就只有两类,一类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另一类是能被接入了人工智能的人形机器人替代的。(当然,还有少数工作可能不在此之列,比如艺术家、运动员,再比如古龙说的最古老的行业。)
在未来的某一天,劳动者唯一的优势可能就是比机器人便宜。但很快,机器人就会更便宜,人类连这点优势也不再拥有了。
因此,我前面说的“程序员”替换成所有这些职业,只不过时间有先后罢了。
所以放在更大的时间尺度来看,“程序员”的末路不过是伤春悲秋,全体劳动者的末路才是我所担忧的地方。
在过去两个世纪中,无产阶级正是因为拥有“劳动”这一宝贵的生产资料,才有足够的筹码与资本家斗智斗勇,最终才过上今天还算不错的生活。这是一个“暂时坐稳了”劳动者的时代。
但是现在,随着资本掌握了包括劳动在内的全部生产资料,这个力量平衡再次被打破了。
无产阶级还能通过劳动获得生活必需品,甚至获得资本,甚至成为资产阶级的“好日子”就要一去不返了。
什么工作有前途呢?
没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就个体而言,只有尽早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完成资本积累。
如果来不及呢?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又记:
但这个阶段也很快会结束,因为之后就是人类与数字生命的革命了。不知道这一天是否会在我有生之年到来,或者说,那个时候,我会是人还是数字生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