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菜年糕汤

一箪一瓢,一期一会。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024年4月23日

日记之逛书店和看脱口秀

作者:青菜年糕汤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突然想起来我三个月前写过篇有点关联的日记,但一直没发。

是的,我虽然现在不怎么发文章,其实还是挺经常写的,只是有的不合适发,有的懒得整理成型。既然想起来了,就把这篇稍作整理,发出来吧。

一月底的周六,我进城去看了一场脱口秀。

演出在哈佛举行,由于时间尚早,我就逛了逛附近的一家书店,名字就叫“哈佛书店”(Harvard Book Store)。

除了一年前在波士顿市中心逛过一家旧书店,我可能好多年没逛过书店,甚至这两次也不是主动的。

为什么呢?

一方面是,对于我自己的情况来说,电子书在大多数情况下要优于纸质书。这个在我四五年前的文章《在电子书时代与纸质书的一件小事》中提到过。

在我心里,对信息的某一种载体有情感上的偏好是一种物欲的外化,而拥抱电子书成为了一种勇敢的祛魅。

然而,当我在书店里看到几本我一直想读的书时,拿在手上,闻到香味,感受到厚度,我还是本能地产生了想要拥有它们的冲动。

这可能是因为在过去的千余年里,乃至我们形成三观的关键岁月里,纸张一直是高质量信息的主要载体,从而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中留下了对纸张的崇拜。

但最终,我还是克制住了。

另一方面是,即使用纸质书,我对书店这个场所在这个时代存在的价值也有怀疑。

在今天,微信读书、亚马逊的推荐算法,豆瓣、b站、知乎上你信任的人的推荐和陌生人的评论,都能让你攒起长不见底的书单,并让你对自己为什么想看这本书有清醒认识。

在这样的时代,走进一家书店,凭借书的封面和草草翻阅,就来决定要不要读这本书,决定为之投入几十小时的阅读时间,未免对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时间不太负责。

更有甚者,可能连封面和翻阅也免了,直接弄起盲盒。之前听说过国内的类似活动,但这次亲眼见到实体形式的图书盲盒,还是有点大开眼界。

我相信它是想做一种打破信息茧房的尝试。但我还是觉得,打破信息茧房应该是一种对自己构建的王国的有意识地主动外扩,而不是漫无目的的随机空降。

逛完书店,出发去看脱口秀。

演出在哈佛的一个叫做“科学中心”(Harvard Science Center)的楼里。说到这个楼,就不得不插播一个掌故:

它最初是拍立得的创始人捐建的,传言说因此它被设计成了早期拍立得的样子。可想而知,它的建筑设计师(曾任哈佛设计学院的院长)极力否认。毕竟“象形建筑”的名声传出去,也太丢脸了吧。不过后来经过扩建,它已经不那么像照相机了,至少没有德国的莱卡大楼像了。

言归正传。这个脱口秀专场的题目叫“This Asian Hates Asian Hate”(这个亚洲人讨厌亚洲仇恨),表演者是黄西。

黄西应该算是在国内外都比较出名的华裔脱口秀演员了。他最出名的巅峰之作应该是2010年在白宫记者年会上的表演。

在我的印象里,黄西虽然在国内外都有演出,但今天的他,无论在中文世界还是英文世界,都难说得上是一线。

对于国内的脱口秀事业,他虽然是领军人物,是元老,但看看他前几年在笑果的节目上的表演,确实难起波澜。

至于英文世界,看起来他的票房号召力也不高。我之前在美国看过的脱口秀演出,有在剧场的,也有在音乐厅的,而他的场地居然是学校里租的一个阶梯教室。

但没想到是我目前看过的最精彩最好笑的现场。

黄西的脱口秀以前以one-liner著名。One-liner是脱口秀的一种形式,一句话一个反转,整个段子一共就没几句话。相比于可以铺陈很久的长篇的段子,要用短篇的段子凑成同样的时长,就需要更多素材,非常费创造力、费灵感。虽然这个专场里的one-liner不如他炉火纯青时那么多,但笑点依旧是非常密集。

我有个发现,这虽然是英文脱口秀,但观众看上去大都是能说中文的华人。甚至演出的票上用了“talk show”这个从中文二次翻译回英文的说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之前看过的两个华裔脱口秀演员的现场,观众中甚至亚裔都不占绝对主流。

仔细想想,这还是合理的。黄西作为第一代移民,他的生活经历当然跟第一代移民(以及没有移民、但从中国到美国生活的学生和打工人)能有更多共鸣,也就更能让这一群人觉得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