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是我今年看完的唯一一本长篇小说,我挺喜欢的。首先作为一个小说,它是个好看、耐看的故事。尽管这个故事的背景是前半个二十世纪的山西农村,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上都与我的生活体验很遥远,但还是铺面的真实感。
我觉得这样的故事,相比于很多宏大叙事的作品,更能让人结结实实地体会到中国革命的复杂背景。它虽然是一个切面,但也堪称史诗。
相比于前半部对最后的封建社会的精妙呈现,后半部的人物形象和命运的处理未必能让读者苟同,但又何尝不是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成书的八十年代末中国知识分子对近代政治的认识呢?
我看了张爱玲的中短篇小说集《倾城之恋》(包括了《倾城之恋》在内的创作于1943年至1944年期间的作品)。难以想象二十三、四岁的人对人性能有这样的洞察。张爱玲的观察和描写真的太细了,真的是怎么样细读都不会过。
我还在看理想上听了《许子东细读张爱玲》(也是我开始读张爱玲的契机),在b站上听了杨照的《孤绝的华丽-张爱玲》。两人讲的角度不同,但互相衬映,补充了很多我粗读文本时关注不到之处,很享受。
文化类的阅读,一是我继续往年的习惯,听了杨照的中国原典通读计划第五季《风流与风骨:十部经典里的三国魏晋时代》。二是读了《东京梦华录》,它讲了北宋都城的城市风俗人情,细节丰富,很有历史价值,但读起来还是吃力,不如在小说和剧中接触这些信息那么亲切、可感。
今年“读库”推出了电子版,我订阅了一年,终于能在异国他乡读到。目前读完了《读库2200》至《读库2204》五本。几乎每一本中都有我很喜欢的文章(特别推荐《2204》中的《互联网与中国后现代性呓语》),有之前不太关注、但发现挺有意思的领域,也有我虽不热衷、但还是会一次次被现实力量打动的纪实类文章。不过,我也意识到,在草根、非虚构写作这个门类,现在的公众号和b站已经有不少高质量、有深度的创作者,以至于《读库》已经不如十几年前见到时惊艳,明年可能不会续订。
因为年初换工作面试,今年有不少时间“浪费”在了技术类的书上。
Alex Xu的“System Design Interview”(系统设计面试)比较浅显和套路化,但不像另一个知名的资料那样漏洞百出,对准备面试还是挺好的。略看了绿皮书“A Practical Guide To Quantitative Finance Interviews”(量化金融面试实用指南),复习了一下淡忘的数学知识,但没用到。第二遍读完“Designing Data-Intensive Applications”(数据密集型应用系统设计),继续修炼了内功,加深了记忆。
跟应试无关,《SRE:Google运维解密》值得一看。当时面某一家公司的时候,有比较新奇的一轮面试,考察Operations and Reliability(运营和可靠性)。我觉得这本书会有所关联(或许只是内心想给自己读这本书找个借口),就顺便读了。在不同公司,运维有不同形式,但是无论是直接置身事内,还是与运维工程师合作,作为一个软件工程师,这方面的视野大有裨益。我用了“视野”一词,而不是“知识”,因为书中描述的具体实践,可能不适合大多数公司(即便是同等规模的大公司),但很多工作模式和思维模式还是值得借鉴。
还有一些杂书。
我有阵子好奇风投与初创公司运作的规则,想要实实在在地了解规则和其中与资方的博弈,而不是(很多书涉及的)创业的故事。找了半天终于有幸发现“Secrets of Sand Hill Road : Venture Capital and How to Get It”(沙山路的秘密:风险投资以及如何获得它们)这本书,非常完美地回答了我的疑惑。
有本科普书“Why We Sleep : Unlocking the Power of Sleep and Dreams”(我们为什么要睡觉:释放睡眠和做梦的力量),我看了好多年。这本书苦口婆心的劝导,以及其中的建议,让我在几年前就开始重视睡眠问题,并维持得很好。但跟之前读的另一本科普作品一样,它讲一个东西好,就要把它吹成灵丹妙药,一一列举解决各种健康问题甚至社会问题,有点冗长。
偶然看了《给孩子讲中国地理》系列中的一部《水乡的味道·长江中下游平原》,很好的题材,要是有专门为成人写的类似的系列就好了。还有《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是本一口气就能看完的小书,写得还蛮真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