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菜年糕汤

一箪一瓢,一期一会。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022年11月16日

2022年读书小结(上)

作者:青菜年糕汤

认识社会,一直是我阅读兴趣的一大来源。不知为什么,今年这类看得尤为多,所以这篇就集中介绍它们。

首先是社会理论。

今年最想推荐的两部作品都属于这一类,而且都来自“看理想”平台。

一个是陈迪的《观念辞典:你身边的政治学》

它深入浅出、坦诚、认真地讨论了与当代生活最相关的政治议题,如女权、民族主义、政治正确等。在当代互联网和媒体上,我们能太常见地看到与之相关的观点和态度,却不太有机会追根溯源,了解它们的由来和理论。讲者明显认真做了功课,讲得客观、慎重、有理有据,而非随便发表感想。同时,他也不回避问题,不把听众当傻子,在审查的限度内做到了完整全面。从头到尾没什么惊世骇俗的观点,但却总能让我发现新知、惊喜连连。

另一个是杨照的《你好,马克思先生:资本论及其创造的世界》

在学生时代,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当然有一定了解,但可能更多地停留在抽象的层面。我觉得自己在工作后,对于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对于工作伦理,才有了更切身的体会。这时候重新来看马克思,让我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自洽,更加自觉地站在阶级的立场上想问题。

顺便一提,我这些年听过好多杨照的节目,但我能明显的感觉到,这是最特殊的一部。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是他最不照本宣科的一次。能在节目中感受到他满满的诚意,感受到平静的语调掩盖不了的热情,大概是因为他们那一代台湾文青,曾在年轻时代,为了马克思主义动了真情吧。

此外还听了杨照的《认识现代社会的真相:韦伯60讲》,领略一番韦伯的庞大的思想图景,但略显枯燥,希望以后有机会更深入探索。

接着是社会纪实题材。

读了三本书,很巧的是,都大致记录的是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但发生的故事迥然不同。

何伟(彼得·海斯勒)的《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讲的是他那十年在中国的生活经历。

我虽然也亲身经历了那十年的中国,但不如作者跟那个时代的人和社会打交道的程度那么深,更对文中叙述的农村、城郊、工厂没有什么亲身经历。因此虽然他是外国人,但我却毫无资格评判他的观察准不准确。不过还是能读到一些细节会心一笑——他真的懂。尤其是后面两部,里面的人物和他们的生活感觉太生动了。

从今天审查尺度来看,有些片段会被认为负面甚至有偏见,但能从字里行间看到,作者是诚恳的、友善的。

林军的《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2009》讲的是那15年间中国的互联网产业。

虽然我那时候还未成为那个产业的一份子(2009年还在初中呢),但作为消费者已经有了些许亲身经历。现在来看其背后的风起云涌,就格外有意思。我发现,无论什么年代,即使是机遇最多的时候,即使是不论胜败,创业都是件难事,注定是少数人的游戏。而要功成名就就更难,要天时、地利、人和 。

蒂莫西·加顿艾什的《事实即颠覆:无以名之的十年的政治写作》是他2000年到2009年间发表在媒体上的文章的文集。

这本书虽然是“新闻报道”,但是明显带着“老英国自由派”的有色眼镜。阅读一个有偏见、观点可能跟你很不一样、但又足够理性的人的文字,能收获很多思考,又不至于恶心。在习惯了以中美为中心的叙事后,看看论及欧洲和“奇葩小国”的文字,也有助开阔视野。

这三本书记录的对象都是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也大致写成于那个时候。现在读来,中间又隔了十多年,相当于把观察的时间轴拉得更长了。我发现世事变化之大,或变化之小,都让人唏嘘。

比如离《寻路中国》虽然就过了十几年,很多现象也还不陌生。但至少以我的偏见,已经有些遥远的感觉——很多问题好转了太多。中国的发展走过了很长的路,即使现在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甚至还偶尔让人气馁沮丧,但还是要给它信心,相信它的自我纠错能力,相信明天会更好。

比如《沸腾十五年》中提到的互联网产业的顶级玩家们,有的现在发挥着更大影响,有的已渐渐淡出。书中关注的有些问题,比如二十年前政府对于海外上市,对于外企进入、退出中国市场的影响,跟今天神奇地一致。

比如《事实即颠覆》中的“恐怖分子”早已淡出西方的政治话语,但英国人还像十多年前一样纠结自己属不属于欧洲。

此外还读了罗翔老师的随笔集《法治的细节》

也许是师者的习惯,明明是随笔,也会像讲课一样穿插很多例子。文字温润如玉,不标新立异,但我收获了不少新的想法。能从中读到罗翔老师的真诚和对事业的热爱,这也是他能收获这么多学生的喜爱的原因吧。

社会类的就这些,下一篇将总结关于文学、文化、技术等的书。

2022年读书小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