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菜年糕汤

一箪一瓢,一期一会。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019年7月23日

谈百度的兴衰(上):业余爱好与内容为王

作者:青菜年糕汤

去年刚看《这!就是街舞》时,我就为它担心。

作为一个比较小众的爱好,哪找得到足够多足够强的参赛者?出得了精彩的一集,能出得了精彩的一季吗?即使凑够了一整季的“宝藏”,能保证之后的每一季不一路下坡狂奔吗?

如果你曾在多年前,追过一档以记忆爱好者为主的节目,你一定更知道我在说什么。

其实这个困境也好理解。

在发达国家,不少人会有一个或多个业余爱好。这可不是填表格上的“爱好”栏时信手填上的“旅游”“美食”,而是要氪金、要花精力练习的“在喜马拉雅比赛爬山”“跟各地大厨谈笑风生”。

我们的人均经济水平远不如发达国家,就撑不起那么繁荣的民间文化生活。

比如,青少年为了竞争稀缺的教育资源,不得不背负学业压力。他们和家长就无暇顾及对升学没太多“帮助”的爱好,比如街舞。

但出乎意料的是,《这!就是街舞》的第二季不但照样精彩,更有青出于蓝之势。

再看看街舞爱好者这个群体,俨然是一个繁荣的生态系统。从国人创始的赛事,到培训的工作室;有众望所归的“大神”们,也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街舞真的还是小众爱好吗?

确实是。至少我的朋友圈里,爱好街舞的并不比爱好登山的、爱好ACG的多。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加上我国的人口基数和多样性,再小众的爱好者群体,也是很庞大很有活力的人群。

这冰山一角向我们揭示着:

在中华大地上,有大量未崭露头角的细分领域的专家。他们有可能是主业从事这个领域,也可能是纯业余爱好者。

现在把时间回溯到这个世纪初,互联网一步步走进我们生活的时候。

假设这些“达人”们生长在美国,他们中会有人利用业余时间,搭网站、写博客,分享自己的知识。好的内容可能获得读者的信赖,产生变现的价值。他们从而会成为职业的内容提供者,良性循环,提供更多更好的内容。

谷歌要做的,就是做一个优秀的搜索引擎,把分散在无数个人网站上的优质内容,索引起来。

但在中文互联网上,优质的内容却没有那么多。因为在当时,成为内容提供者的门槛并不低:

第一,你得会搭建运营网站吧。可当时互联网产业方兴未艾,资料可能不是过时的,就是英文的,对于业余开发者并不友好。

第二,你得是一个领域的专家吧。我们各行各业的专家是不缺的,但因为文化生活尚不繁荣,各种兴趣爱好的“达人”们并不能算多。

第三,你得有动力坚持做吧。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但当时网民少,对具体领域感兴趣的网民更少,没有流量,要变现很难。

这三条每一条都打点折扣,乘起来,恐怕就接近零了。

内容从哪来?

百度在那个时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从而和谷歌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在2003年到2006年期间,百度一股脑儿推出了贴吧、知道、百科、空间。

它们未必是百度的独创,却成功成为了当时简体中文互联网上,各自产品门类的代名词(除了空间)。

这一举击破了上面的三个困境。

首先,没有了运营个人网站的技术门槛和精神压力。虽然稍微少了些“我的地盘我做主”的自由,但能把精力放到内容本身。

记得百度百科刚推出测试版的时候,我还在读小学,也不懂编程,但这完全无碍我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全书”添砖加瓦。

其次,以贴吧为代表的爱好者社群形成了。老鸟带菜鸟,自然会培养更多爱好者,他们会渐渐成为贡献内容的新生力量。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翻了翻自己十多年前在贴吧上的帖子,知道上的回答,百科上的词条,发现它们围绕都是自己当时的兴趣爱好和喜爱的几部电视剧。

而我的这些兴趣,往往就是源于其他用户贡献的内容,比如从贴吧的精华帖中学会了魔方。

最后,用户生产内容的动力来源也不难解决。

想要内容变现,满足口腹之欲,那是万万做不到的。那就不如看看马斯洛需求层次,往上爬一爬。传道、授业、解惑,不就能实现社交需求、尊严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吗?多妙!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积分和等级体系。知道和百科有几套可以选的头衔,每个贴吧又有各自定义的等级。

就在无数跟我这样的爱好者,从“见习魔法师”成为“初级魔法师”,从“秀才”成为“举人”的过程中,百度积累起了大量用户贡献的内容,大量从未在中文互联网上出现过的原创内容。

这也让百度一举成为“更懂中文”的搜索引擎。

但是纯靠热爱来的动力终究不持久。时过境迁,当新兴的平台让优质内容的提供者看到盈利的希望,而百度还在为自己的盈利挣扎时,出走时必然的。这就是下回的话题了。

第一篇,就酱。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