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菜年糕汤

一箪一瓢,一期一会。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024年7月23日

记第七、八次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下):桃花,美国壁画,法贝热彩蛋

作者:青菜年糕汤

看完最期待的中国区特展,剩下的时间我就打算在这个硕大的艺术馆里尽情游走,享受这场流动的艺术自助餐。

今天来的时候,我作为会员尝试走了人流量更小的侧门,所以一直到下午四点左右才路过正门的大厅。大厅那五盆桃花花束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瞬间惊为天人。

大厅里人流熙熙攘攘,每天不知有多少人从这里进出,但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五盆花。我也是因为当年看了陈丹青《局部》第二季,一整季专门讲大都会博物馆的艺术品,其中介绍了这五盆花的故事,从那以后,每次去大都会博物馆,我都会特别留意,至少看一眼。

这不是五个小花瓶,而是花盆、甚至可以称得上花坛,里面装的是鲜花,每周都会更换。它们是由《读者文摘》创办者华莱士夫人捐赠的专款用于每周更换的,几十年如一日。据《局部》的考证,用在这五盆花上的费用已达四亿美元。

即使不知道这背后的账单,如果你是一个对自然、对花束有很强感知力的人,或者你有买花、做花艺的经验,你也能一眼感知到它的特殊。我自认为是个对花比较无感的,以往看到它们,也只是想起《局部》里说的这个掌故,并没有很惊艳。

但这次却完全不同。

我没有专门去看,只是在从一点到另一点到路上习惯性抬头一看,一下子被击中了。

也许是因为这次是桃花吧。虽然没有其他花束那样五颜六色的视觉刺激,但在细细碎碎的绿叶中,粉扑扑的桃花显得格外迷人。虽然不像吉野樱那样如云一般,但大量桃花在眼前盛开,依然非常震撼。与其说它们是花瓶或花盆里的花,不如说是一棵花树,就像(也许是“就是” )把多株桃树的花枝簇拥在一起,非常壮观,真的是满园春色扑面而来。

看到这些花丛,我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富贵气象。这种气象不是铜臭味,而是清新淡雅,却能给人巨大的视觉和精神冲击。它仿佛是一位女神,不需要告诉你它有多贵、有多奢侈,仅仅是看着它,你就肃然起敬。那天临近闭馆时,我在离开博物馆前又在这些花束前拍了好多照片。

有时候,美就是这样一种很个人的体验。它可能打动不了别人,就打动了我;也可能以前打动不了我的,在此时此刻突然打动了我;而当我真被打动了,又很难把这个体验与他人言说。但是,只要保持一颗敢于发现美、感受美的心灵,对世界保持积极的探索态度,生活中总会有这样不期而至的幸福。

除了欣赏艺术品本身,我逛博物馆时也很愿意参加各种导览活动。这让我保持开放心态,发现一些自己之前不曾注意或不曾欣赏过的东西。那天我参加的导览以肖像为主题,但并不是面面俱到地讲述肖像,而是选取了大都会博物馆中的几件作品,展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艺术家之间的影响和传承。我的收获来自导览最后停留的一件作品,名为《今日美国》(”America Today”)。

这是一幅壁画,占据了一个房间的大小。它是上世纪30年代一位美国艺术家为一所学校的会议室设计的,后来被打包卖给了大都会博物馆。大都会也专门用一个房间来展示它,以原样呈现它四面的设计。这幅壁画描绘了美国不同地区的生活,有工业场景、农业场景,画风有些抽象,但本质上是写实的。难得在现代艺术作品中,尤其是美国的现代艺术作品中,看到这么多机械、工人和各种普通劳动人民的形象。这种主题颇有后来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的风采,但画风却偏简练抽象,有点类似日本版画或刊物插图的感觉。

这作品中反映的劳动气息和社会气息,在我看来,才是美国立国之本。正是这些人的劳作,是工业化的发展,才让美国在那个时代搭上时代列车,一举成为超级大国。可惜这样的画风和题材,在今天的美国或世界上已经不多见了。

这件作品还有一个小巧思,就是它银色的铝制画框。博物馆中大多数艺术作品的画框并不是画的一部分,而是后来加上去的,甚至现代艺术作品也会配一个巴洛克时期浮夸的镀金画框。但在这件作品中,画框本身也是画的一部分。一方面,这个铝制画框让人直接联想到机械和建筑,契合了画作所表达的主题;另一方面,这些画框被用于分隔画中的场景,并不只是一个包围画面的方框。画框使用了各种弧线和折线,别有一番趣味,甚至有的部分画框直接参与到了画作中,成为画作的一部分,非常有趣。

我还参观了印度宫廷画的特展,这也是我此次的一大惊喜。之前我对印度绘画了解不多,但这次并没有去看那些长篇大论的介绍,而是自己亲眼去看这些画作。结果发现这些画真是不得了。每幅画都非常小,像书里的插图,但里面的人物细节就像是用显微镜画出来的一样,一丝不苟。即使只是用线条勾勒人物,他也能画出立体感,非常神奇。

比如这次特展的宣传图上的那只大象,我本以为是一幅巨大的油画,但看了才发现其实就是一副巴掌大的水粉画。画中非常清晰地呈现出前景的大象和饲养大象的人,以及背景中小如蚂蚁的人群和军队,很有立体感和纵深感,很有意思。

不知道为什么,在这个讲印度古典宫廷画的展览中,还插了几幅现代印度画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和其他国家的现代艺术作品一样,在一个纯色的画布上用几种颜色瞎涂一气,像极了水族馆纪念品商店卖的海狮用嘴叼着画笔画的画。我实在不能欣赏这种作品(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的作品我还是喜闻乐见的,因为我能体会到他们的尝试和用心,而这里我完全没有)。

可能艺术馆也知道没有多少人会看这类作品,所以特别热衷于把它们像广告一样穿插到相应地区的其他作品中。就比如说,我曾在一个讲韩国古代艺术的厅里,看到几个奇形怪状的韩国现代艺术品。在展示精美的南亚神像的展厅里,看到一辆黄铜自行车,上面挂着铝做的香蕉。

虽然我依旧对这类现代艺术保持开放的心态,期待某一天能够真正理解它们,但还是不由得打趣说,每次在精美的艺术品旁边看到当代人的艺术,仿佛是策展人在告诉我们,每个民族都有“不孝子孙”——无论之前的文化多么辉煌,只要踏入20世纪晚期和21世纪,它们的作品就都变得千篇一律,假装要搞出些独特性,但其实都大同小异。

在这一天的导览中,我还被带着发现了之前从未注意到的东西,那就是法贝热(Fabergé)彩蛋。这在《名侦探柯南》剧场版《世纪末的魔术师》中出现过,讲的是俄罗斯的珠宝工匠法贝热为沙皇和私人收藏家制造的一系列精妙绝伦的彩蛋。我这么多次来大都会博物馆,从这个地方路过这么多次,但我从来没注意到过这个柜台。据说这些彩蛋里面还有一些机关,像剧场版中那样呈现出人物的照片也不是完全虚构,可惜在这里只能看看外观了。

在随意逛博物馆的时候,我还发现了一个之前没有注意到的展区,展示了欧洲工艺的作品。有些物品其实并没有特别高的艺术价值,但其工艺却让人赞叹不已。比如有一件物品是一个酒杯大小的木头,被削成了多层,每一层都是一个小酒杯,厚度如木头的刨花那样,但却是一个完整的酒杯形状。这几十个小酒杯叠加在一起,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可以放回去叠在一起。可见当时木工的精准程度和匠人的用心,颇有鬼工球的意思。

周六博物馆的闭馆时间是晚上九点,尽管逛了一整天已经精疲力尽,但我还是舍不得离开,能多待一分钟就是一分钟。闭馆前的最后一段时间,我走到展示伦勃朗作品的地方。那个地方布置成了一个法国客厅的样子,里面有张舒服的沙发。我在沙发上坐了会儿,看着两幅画,并没有特别的发现,但今天的最后一个意外之喜就在旁边。

那是一个非常冷清的小房间,散发着老家具的味道,甚至我觉得它都不像是房间,而是从外面走到伦勃朗展厅的一个小过道。但在这个房间里,悬挂了几幅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挂毯。

其中一幅是《最后的晚餐》,人物动态十足,颇有达芬奇版本的神韵。它的细节非常生动,很难想象这是用一针一线编织出来的,而不是画出来的。更让我感慨的是,这些十六世纪的织物,居然被如此完好地保存下来。有人说西方人没有历史、不懂得保存艺术,我看未必。

我之前完全没有看过这幅作品的介绍,对挂毯艺术也毫无了解,更不知道这幅作品流传至今经历了什么。但路过这里,就被它的用心所击中了。逛博物馆时这样的瞬间虽然不多,但弥足珍贵。

逛博物馆久了,会不由自主地对所有文明都心生敬意。你会发现,人类的祖先无论古今中外,无论技术水平高低,总是用当时最好的技术去追求美,创造出最精致最美的东西。就比如今天看到的这些,无论是我们的老祖宗,还是美国、印度、俄国、意大利,不管何时何地,总有人在追求美。而他们的努力和心血,虽然未必会被看到,但总会以一种或另一种的形式影响着我们后来的人。

当他们的作品或者受他们影响的作品在百年后被我们看到时,我们能够体会到他们的用心和诚恳,并为之感动。我想,这些创造者(很多甚至没有留下名字),如果在泉下有知,也许也会拍大腿说一声“爽”吧。

由于第一天逛得既久且透彻,第二天便显得疲惫了许多,没有太多刺激性的发现,但仍有不少有趣的收获。比如,又在中国画那里蹲了好久,上文中我提到的一些观察和了解,有些其实是第二天的收获。

上午,我参加了一个专门讲解印象派的导览。讲解员详细分析了几位印象派大师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与之前的导览相比,这次因为有了具体范围的限制,更加具有知识性,收获颇丰。尤其是,让我重新关注到塞尚的作品,惊奇地发现他有一幅画未画背景,而是直接以纸面作为背景,有点中国画的意思。同时,在塞尚的作品中,能清楚看到它对立体主义的探索,也就理解了后来的马蒂斯和毕加索的师承。

下午,我还参加了一个讲盔甲与武器收藏的导览。尽管以前草草看过这块展览好几次,但我听解说才知道它也是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一个强项。

在工业化时代的我们很容易就忽视——古人要打造一副盔甲不容易。一副盔甲的价值就好比今天的一辆豪车,即使在富人眼中,也不是件太便宜的东西,因此会在设计上极尽奢华之能事。

在武器区,还有一个特别展览,讲解了日本江户时期剑的配件,在剑柄,剑鞘,尤其是剑卫(Tsuba)上,都有用心的装饰设计,这是我之前从未注意过的门类。

从博物馆出来后,我前往酒店拿行李,准备赶火车,但仍不忘在纽约吃顿好的。上次来纽约时,偶然走进一家叫“金满庭”的粤菜馆,偶然点到一道清蒸笋壳鱼,非常好吃。这次,惊喜地发现酒店边上有同一家店的分店,我点了和上次一样的,还是同样的好吃。更巧的是,我心心念念的南翔小笼包就在对面,于是顺便打包了一些带回波士顿。

洋洋洒洒地记录完这七千多字流水账,终于交代了一个周末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