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类。
今年读的最重要的书是中央文献出版社的六卷本《毛泽东传》的第一、二卷。
鉴于这是个庞大、复杂、严肃的话题,有太多的内容可以谈,而且我尚未把全套读完,在这里就暂不讨论了。
另一本让我相见恨晚的书是兰小欢的《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全书从微观机制(如财税、投融资)到宏观现象(如城市化、地方债),具体地论述了当代中国的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是如何参与经济、治理经济的。论述诚恳,细节翔实,很值得一读。
看这种政治经济的书,无论古今中外,我会无数次感慨:所有我能想到的、想不到的问题,在广大的社会实践中早就被发现了。每一个政策、每一句话的背后,可能都有一个各方博弈、斗智斗勇的故事。我们就是在不断的问题和挑战中,找到最符合此时此地的政策,并完善起细节,永不停息。
2023年我继续在“看理想”App上听杨照的“中国原典通读计划”。听完了第二季《百家争鸣时:春秋战国经典八部》,第三季《帝国的开端:十部经典里的大汉王朝》,第六季《文化与佛教的激荡:十部经典里的南北朝》。
在这个节目中收获了很多新见识,尤其是第六季里过半都跟佛教有关,之前并没有机会这么深入地了解。
前两年的读书小结我都提过这个节目,但还没正式介绍过。“中国原典通读计划”是杨照打算用10年时间,通过14季音频节目,带听众领略3000年间的132部中华经典。
在节目最开始的话中,杨照表达过这样的态度,不希望“听众认为读书是我的事,我在帮你们读书,你听我怎么说的,你就认为读了这个书”。他希望作为一个摆渡人,吸引听众去自己读其中有兴趣的书。
但说来惭愧,这几年我已听完了6季,还没因此开始看其中的哪本。我并不想给自己看书设什么目标,但是我还是会希望2024年能换换口味,看看古籍。比如在第二季中,杨照对《庄子》的评价很高,讲得也很吸引我,让我想有机会读一读《庄子》。
我还读完了去年订阅一整年的《读库》的最后两本《读库2205》《读库2206》。
比较震撼的是《读库2206》里占了半本书篇幅的《窑洞渐远》。它考察了窑洞的方方面面,有对窑洞建筑本身的研究,更有其中折射出的从历史到现实的百年民间生活。
即使作者用心地配上了手绘和一些视频,但文字作为主要的表现媒介,可能确实不是很合适,这给阅读造成了一些困难。但窑洞本身的魅力,背后承载的一代代生命的厚度,和作者十年的考察,让我对这个之前毫不了解的话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欲罢不能。
我不止一次想过这个问题,在今天,高质量的文章能通过公众号、b站(可以把很多长视频视为广义的“文章”)等平台的推荐系统送到读者眼前,作者们也能通过广告等变现手段得到支持,像《读库》这样由编辑人工策划的杂志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以前给出的答案是作为对信息茧房的一种突破。但在看了《读库》主编张立宪谈到《窑洞渐远》的约稿背景时,我才意识到它的另一个意义:从经济和技术上支持作者做这样的大项目。
正是因为有《读库》这样稳定的收入来源,才能积累资金和经验,去“投资”这样跨度长、内容深的作品。这样的供给端改革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做出好的作品,善莫大焉。
我自己也没有预料到的是,2023年我开始入门围棋。
这个契机既不是因为借助围棋复仇的韩剧《黑暗荣耀》,也不是因为围棋棋手战鹰的出圈,而是因为讲国际象棋的电视剧《后翼弃兵》。当时看完后想学棋玩,但因为我知道国际象棋的规则,而完全不懂围棋,就选择了围棋。有什么比从零到一的进步更让人快乐的呢?
我今年读了《聂卫平围棋教程(从入门到15级)》和《聂卫平围棋教程(从15级到10级)》两本书。
别的游戏只要知道了规则,就能玩得不亦乐乎了。而围棋,明面上的规则简单得不能更简单,但冰山下有大量规律。即使学完一本书,也能做书后的习题,但真的对战起来甚至看不出自己的输赢。等学完第二本,才终于能懂自己在干什么。
接下来还要继续学习,不求有多大成果,就想着能不断进步。
今年还看了两本乏善可陈的《字节跳动:从0到1的秘密》和凯文·凯利的《5000天后的世界》。好在这类书能看得很快,也就没有浪费太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