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菜年糕汤

一箪一瓢,一期一会。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020年8月29日

宁波效实中学与素质教育(2012年旧文)

作者:青菜年糕汤

十年前的大概这个时候,我来到效实,开始那段短暂但在我生命中至关重要的高中时光。

本来想写一点东西,把回忆和思想放进这个冥想盆中。但发现时间还是隔得太近了些,很难下笔,就暂且搁下了。

但我想起来八年前刚上大学的时候,有一门叫“面向问题的思维拓展”的课,要写个讨论教育问题的作业,写过这么篇文章,就翻了出来。

我发现研究自己的思想史蛮有意思。虽然说想法时过境迁,看自己多年前写的文字,挺羞耻的。但把它当作一个客观发生的历史看,看看这些无法通过记忆篡改的真实文本,以及背后的少年心气,挺真的。


宁波效实中学与素质教育
2012年10月

在宁波,甚至是浙江,都有关于宁波效实中学实行素质教育、学生负担轻的争论。本文中,我将从效实中学理科实验班两年多的学生的角度出发,谈谈我的观察以及我对高中教育问题的看法。

这个话题在宁波的本地论坛“东方热线”中一直被讨论、争吵,以至于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我先引用几段帖子,大致表明公众对其的一些主流看法: 我只是觉得高中教育有个主次的问题,目前中国的教育大背景还是应试,还是得通过高考,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你放弃分数,去搞个性,搞所谓的素质教育实在是得不偿失,在不对的时间干了一件也许是正确的事情。……其实要搞素质教育,要搞社团,完全可以在大学里面搞,没必要放到高中,大学真是一个小社会,有充分的舞台让你去锻炼,但是能进入怎么样的舞台就得靠你高考的分数了。——《谈谈镇海中学和效实中学,兼谈高中和高等教育》

一般来说,学习比较自觉的孩子去效实还不错,学习氛围也还可以。……对于自控能力差一点的孩子,成绩方面可以会有一些影响,一是老师管的不是太多,二是学校里边活动比较多,对孩子的诱惑蛮大。……坦诚地说,若想考高分,上好的大学,应该选择镇中。若考虑孩子的全面发展,或者说让他们在高中时期更快乐一些,可能效实更合适。——《关于效实》

我不想说什么教育理念差异等问题,应试教育也好,素质教育也罢,学生时代,一个人的自主性毕竟是有限的,这个时候老师的责任心就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我只能说,效实老师的能力不输镇中老师,学生素质不输镇海中学,要加强的,可能是责任心。——《作为一个曾经的效实人,谈谈我对效实镇中的看法 》

关于这个问题,人们越来越能理性地去交流讨论,而非狂热地追求或反对。在这里,我不想直接解释和驳斥,而是先写下我的经历。

在效实,有不计其数的活动等着我们参加,有学生会组织的,有团委组织的,还有社团组织的;有自愿的,还有“不得不”参加的。那些“不得不”参加的活动由于所涉及的学生面广,在总体上对学生(特别是那些原来不太愿意参加活动的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的意义更大。下面主要讲的就是这类活动。

首先,语言课的活动占了很大一部分。

英语课的daily report(也有叫presentation的),是在英语课随堂进行的,每天由一名同学在约五分钟的时间内介绍任意话题。我所做过的主题有“The Next 10 Years(Technology)”、“Unpresidential Moments in Presidential History”、“Google’s Logo”、“5 Tips for Designing Presentations That Don’t Suck”等。大家所选取的主题都五花八门,我们在丰富了知识的同时增强了表达能力。还有一些Speech、Debate的课堂活动也要同学的广泛参与。

语文课上我们举办过班内的一对一的辩论赛(再选拔出四名辩手参加年级组的比赛);每个人都要做PPT来介绍一个自己喜爱的诗人;小组合作进行“孔子与现代化”研讨会并将最终成果在班内展示;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一篇小说……这些活动都是利用课后时间准备,然后再课上展示的。虽然这些活动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所占比例并不高,但至少让我们领略了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

其他的学科也有各种活动。比如,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这个知识点和相关的实验题,相信每个学校都要教、要做、要考。但我们却是实实在在地做了“NAA对插枝生根的作用”的实验。这个实验从准备扦插植株,到配置有浓度梯度的NAA溶液,再到后来栽种下后每天的观察记录,最终绘制出图线,提交实验报告。经历了这一过程中,我才真的感受到了什么叫“适量且相等”,体会到了真正的实验并不像题目里的实验思路那样理所当然。我们还有机会到一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一些自己学校不开设的选修课程,有工业设计、汽车维修、外贸、影视制作等可供选择。让我们对这些专业有了更深了了解。

举了这么多的例子,我想表明的是:效实中学在组织活动中确实有自己的特色,这并不是哪个老师的功劳,是学校的教风学风使然。同时,这一类的活动并不是毫无用处。反之,它们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加深了对学科的理解,也提高了书面表达(各种研究报告)和口头表达(各种演讲)的能力。

虽然有丰富多彩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效实的老师和学生对教、学有所懈怠。确实,很多同学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确实,效实没有双休日、寒暑假上课的传统。但是同学能积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积极与老师互动,高效地获取知识。

我觉得,教与学都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效率,而不是一味地延长时间。双休日本来就应该是属于学生和老师的,学生或许愿意再多学习,但老师并没有义务加班补课。再而言之,如果都把时间用来跟着老师的节奏复习,哪来时间查漏补缺,弥补自己的短处呢?如果把时间都用于学习高考所限制的这么小的领域,哪来时间去丰富自己的学识,拓宽自己的眼界呢?

关于学科竞赛,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点。据我了解,同学们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兴趣来参加竞赛培训的。我们理科实验班不少同学参加了两门甚至三门的竞赛培训,而几乎找不到无视其他科目只专攻竞赛的同学。不少同学,比如我,把竞赛当做一门选修课,仅因兴趣而去学习,去了解,去感受。就像我在报名启真班的申请材料的自述中写到的那样:

我参加了生物的竞赛辅导,为大自然的精巧设计而感叹不已。从有机小分子到细胞到组织到器官到个体到种群到群落到生态系统,一级级以永远无法参透的智慧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我们所热爱的生物圈。植物动物微生物乃至病毒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结构、生理、行为上适应变化多端环境,在“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竞争中繁衍生息。这怎能不打动人?……我也参加了物理的竞赛辅导,为大自然的神奇规律而心旷神怡。一个简单明了的牛顿第二定律,就能变出无数异彩纷呈的问题;一个对称和谐的万有引力定律,铺开了人类对宇宙的进一步探索之路;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更是使人们的思维有了彻底的改观。一个短短的公式,一个简洁的定律,就能创造惊天动地的巨变。

是“热爱”让我们选择在周末用半天或几个半天的时间去学校学习更加高深的知识,而不是清、北。我想,这不是更接近学科竞赛的本质吗?

以我看来,高中教育就应该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掘学生的兴趣,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大学,其实有不少老师反对所谓的通识教育,因为它挤占了学生真正在相关专业里钻研的时间和精力。我觉得,通识教育应该贯穿于高中的教学。高中阶段,正是我们建立人生观世界观的黄金时期。如果能在这一时期在学科上接受全面而广泛的教育,在个人能力培养上经历强有力的锻炼,产生的效果可能比到大学再补上这一课要好吧。

以我看来,用“素质教育”来说效实,并不是高成绩数竞争不力的托辞,效实确确实实在践行素质教育。当然,以此为代价,效实在高考、学科竞赛的竞争中常常不如人意。正值母校的百年校庆,我无法预计在追求教育理想的路上,效实还能坚持多久。因为这份坚守,效实已承受了太多的不公。我不知道效实会不会成为“殉道者”,但我相信,如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这倒像是中国教育的美好明天。

但是,我也知道,这样的办学思想,如果没有制度保证,早晚会湮没在功利的社会潮流中——即使还有幸幸存,也不可能在大江南北发扬光大。浙江的教育部门的确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从今年的新高一这一届开始,要增加选修课的比例,继续降低必修课的难度。但是,这个政策完全没有与高考制度挂起勾来,我不得不怀疑这个制度的有效性。

在这些制度上,一味的照搬照抄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我们学习美国的制度,将高考改为多次且标准化的考试,大学通过分数和推荐信自主决定招生,那将多可怕——那些顶尖高校的录取分数都将在满分附近徘徊,并不会减轻学生的学习、考试压力。在中国,像四六级这样的国家教育考试都时有泄题丑闻,我们怎么能信服多价值标准自主决定的大学招生就没有暗箱操作?无疑这将会加大教育的不公平。台湾的教改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但我并不觉得它学美国学到了点子上,它的公平性经常遭到人们的质疑。

“比起过去让人认为公平、公开的联考制度,许多人质疑甄选只要通过简单的基本学力测验再参加面试,很可能产生关说、走后门、开假证明的事情,也因此不断有‘恢复联考’的声浪。”(引自维基百科)

在中国,不可能也没必要实现普遍的精英教育,我们在初等教育阶段应该培养的是合格的公民。朴实而真实的素质教育是学生成才所必须的,这一点必须明确到教育者的教学思想中。至于如何改进当下的制度,还有待有识之士了。


文章内容不接受反驳,因为就算是我想,也找不回那个八年前的我来反驳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