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菜年糕汤

一箪一瓢,一期一会。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020年4月12日

“内心外化”: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到琼瑶

作者:青菜年糕汤

最近刚读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有点不成系统的小想法,记下来以供探讨。

这个话题其实可以从去年的《演员请就位》中的一场争论说起。

当时,郭敬明对一组演员翻演的《情深深雨濛濛》评价不高,理由是“角色的内心想法都直接用台词表达出来”。

而赵薇和李少红都反驳道——琼瑶剧台词的风格就是“内心外化”。

今天就来说说“内心外化”这个词。它有两部分:内心,外化。

先说“内心”。

内心可能指的是情绪,也可能指的是心理,还可能指的是思想。它们很不一样。

第一种,情绪的外化。只要气场对了,外化出来时的台词可能完全不是心里原原本本想的,也没关系。

比如:

尔康:对,你无情,你残酷,你无理取闹!
紫薇:那你就不无情!?不残酷!?不无理 取闹!?
尔康:我哪里无情!?哪里残酷 !?哪里无理取闹!?
紫薇:你哪里不无情!?哪里不残酷!?哪里不无理取闹!?
尔康:我就算在怎么无情,再怎么残酷,再怎么无理取闹!也不会比你更无情,更残酷,更,无理取闹!
紫薇:我会比你无情!?比你残酷!?比你无理取闹!?你才是我见过,最无情最残酷最无理取闹的人!
尔康:哼 ,我绝对没你无情没你残酷没你无理取闹 !
紫薇:好,既然你说我无情,我残酷,我无理取闹,我就无情给你看,残酷给你看,无理取闹给你看!
尔康:看吧,还说你不无情不残酷不无理取闹,现在完全展现你无情残酷无理取闹的一面了吧。

具体他们说的内容重要吗?不重要。只要让观众感受到他们的情绪,说出来的台词再不自然一点也没关系。

第二种,心理的外化。就是把心里实际发生过的想法,用语言一字一句的表述出来。

即使这是潜意识,也就是主人公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心理过程,也无可否认它们是确确实实发生了的。

第三种,思想的外化。

有时候是剧情需要,一个人物需要向其他人宣讲自己的思想。有时候是作者要借一个人物之口点明作品的主张(甚至有时“夹私货”也是有的),比如《红楼梦》中借贾雨村之口提出的正邪两赋论。

再说“外化”。

我在这里给它的定义是用语言表达出来。

一般这个词用在在哲学和心理学的讨论中时,完全是另一个意思。这里借用“外化”的说法,纯粹是因为李少红导演这么说了,而且听上去好像也挺像那么一回事。

虽说外化就是把想的说出来,但这个“说”的方法也有不同。

一种外化是那个人物自己说出来,这样的文字前面往往会冠以“XX说”。

比如小说《白痴》,陀思妥耶夫斯基虽被视为心理描写的大家,但在这部作品里人物的心理很多是通过长篇累牍的对话展现出来的。

从贵族到无赖,每个人都能像辩论赛的选手一样滔滔不绝(无赖甚至还能写长达几章的信当众念出来)。他们条理清晰、一丝不苟地讲述自己情绪、心理、思想。

这三种内心的外化都能在《白痴》中找到代表。随便翻到一页,就看到一段是心理的外化:

“我也希望这场无理取闹的风波能彻底结束,”将军夫人大声表示,“得好好教训教训他们,公爵,不能客气!这件事我已经听得耳朵里嗡嗡直响,我为你气得要命。我倒是要瞧瞧。你把他们叫来,我们都坐下。阿格拉雅出的主意很好。您听说过这件事没有,公爵?”

微妙的是,如果纯把它当作工具性的对话,其实也是能说得过去的,尤其是在这个豪迈的俄国贵妇身上。但是如果不是因为作者要外化她的心理,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对话,这段话未必这么说,也未必需要说这么多。

另一种外化是作者作为上帝帮人物说出来,这样的文字前面会冠以“XX想”。

比如心理小说(一直到之后的意识流小说)中大段的内心独白,不就是“XX想”的外化吗?

这样的独白,即使是在戏剧中由人物亲自说出来,我也把它归为“XX想”。

因为这个区分的重点在于其他在场的人物听得到“XX说”而听不到(包括独白在内的)“XX想”。“XX想”虽是外化,但只对读者、观众外化,而不对剧中人物外化。

对大多数作品来说,有这个区分才能保证故事的逻辑。但这并不绝对,就有作品把“XX说”当作“XX想”来用,产生一些不自然的效果。

其实,即使是正儿八经的“XX说”和“XX想”,只要是内心外化,总归是有点不自然的。但为什么还要用呢?

这一方面是技术的限制。

你会发现音乐剧、戏曲里面浮夸的外化最常见,话剧少一点,影视剧更少,文学作品中最少。那是因为在影视和文学中,往往有更多篇幅、更多维度、更多手段去展示情感和思想。而在舞台艺术中,谁会拿个望远镜去看演员的微表情,而不从“音乐”、“曲”和“话”的文本中去了解呢?

另一方面是主动的风格选择。

比如李少红导演的《大明宫词》(最近不知道为什么在优酷下架了),比如莎翁的戏剧,里面有无数铺陈排比的、浪漫恣睢的、歇斯底里的、不说人话的长句,观众甘之如饴。

在创作工业化、规范化的今天,内心外化的表达方式 ,往往在我们的审美习惯之外。这就是为什么通俗文学、流行影视把它像错误一样避开,我想这也是本文开头那一幕里郭敬明观点的出发点。

但并不是没有高手在实验性地在商业作品尝试。比如“琼瑶体”,比如金庸的《飞狐外传》,我想,该算是先锋性和流行性并存的内心外化的经典之作。

写文艺评论真的是累。一块香蕉皮,踩到哪里滑到哪里。还好写完后感觉还挺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