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菜年糕汤

一箪一瓢,一期一会。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020年3月15日

互联网一代:由“封城”的小说设定想到的

作者:青菜年糕汤

国内已经进入后疫情时代,但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在刚刚开始。我从一个多星期前开始在家远程办公,倒也悠哉悠哉。

最近看到公众号“夜航船Northfleet”上东林君连载的小说《楚北封城》,觉得这个设定有点意思。

小说讲的是全国的疫情过去后,“楚北”地区因为变异的病毒屡禁不绝,不得不重新封城、封小区,而且这一封就是几十年。

小说连载第一篇时候,设定是五十年后,甚至原题都是“楚北封城五十年”。但看第二篇(也是目前最新的一篇),似乎作者发现五十年的间隔太长,以至于很难与封城前的时代产生联系,将设定改成了十几年后——至少是从那个时候讲起。

现在评论这个小说还为时尚早,我只是想借题发挥,聊聊我对这个选题的想法。

我觉得“封城”这一设定妙的地方在于它对这个互联网时代的隐喻。

近十几甚至几十年以来,人类最关心也最闪耀的科技成就,不再是星辰大海,而是在每个人指尖流动的信息(以及其背后的一系列设施)。

人类社会的最大变革,也因信息技术的赋能,变成了社交、消费、娱乐的效率的提高,信息和话语权的民主化,及其导致的舆论场争夺战的白热化。

尤其是我国在这个过程中的似乎抢占了领先地位,有望借此弯道超车,不能不让人振奋。

而“封城”的设定,就是把汹涌澎湃了十几年的互联网浪潮,推演到更极端的情况。

当一个学生只在线上接受教育,一个职员只在线上开展工作,每个人只在线上认识甚至改造世界,社会的形态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这当然很有趣。即使没有太严肃的根据,光靠异想天开,这设定也有希望写出像《流浪地球》这样有意思的作品。

但是,我想看到的不仅仅是换了个形式的科幻小说或穿越小说,不仅仅是在改变某些参数后对社会的想象。

事实上,这个题材最吸引我的是,它对“封城”一代人三观的幻想,明明就是对我们互联网一代的思维和情感方式的反思。

这让这个题材比现实更真实。

当我们对一个新认识的人的了解方式,不再是与别人八卦闲聊时的试探,而是像福尔摩斯一样查找她在互联网上留下的任何一丝踪迹。

当我们在麦当劳宁可在笨拙地在点餐机下单,也不肯去柜台。或是我们不能忍受忍受亲自跑一趟网点,接受银行、基金、保险的客户经理的嘘寒问暖。因为对一些人来说,直接与数字系统交互才是常态,没有中间人的介入才会更有控制感。

当我们能在“虚拟世界”加入任何自己想归属的社群(比如粉圈),找到无数与自己爱好相同的人,受限于地理位置的影响力不再重要了。

互联网形成的连接,让我们能自由地(甚至被算法强化地)被自己喜欢的人、信息、情感、艺术、娱乐包围。

这让我们没有意愿、没有理由离开所谓的“虚拟世界”,而去接触线下未被算法按照我们心意筛选的人、信息、情感、艺术、娱乐。

在公众号,在微博,在b站,在知乎,在豆瓣,我们有太多属于自己的精神角落。可能对于我们,这才是现实的角落。

而在“封城”十几年的背景下,比我们更纯粹的真·互联网一代,是会一骑绝尘,继续向这个方向发展吗?

还是说,他们会发现物理世界(不如说是,一个更难被按照个体想法筛选、呈现的世界)有什么不可代替的地方呢?

我没有答案,但很希望能看到些在这个方向探讨的作品。